中國時報【吳垠慧╱專訪】
油畫修復師蔡舜任在佛羅倫斯住處,鄰家窗戶總是傳來義大利老媽媽燒菜的香味,還有嬰兒響亮的哭聲,風吹過窗邊,布簾擺盪,樹枝會沙沙作響。蔡舜任從住處窗口望去,看到這些窗邊光影,便利用鋼筆、鉛筆,速寫畫下這些美妙的風景。蔡舜任在修復工作之餘,仍未忘情繪畫創作,目前在台北的尚畫廊舉辦個展「窗」,展出鉛筆、鋼筆和油畫等畫作。
蔡舜任說,繪畫創作與油畫修復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工作思維。「修復最重要的是不能超越原作者,你必須壓抑自我、找尋該有之物。我很喜歡畫畫,這部分和修復牴觸,但體內這能量必須要釋放。」經過三、四年的調整,終於逐漸取得平衡,蔡舜任說,他現在可以白天修復,晚上作畫,「繪畫和修復終於可以不打架了。」
卅五歲的蔡舜任,現任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客座助理教授。他說,台灣高溫高溼的氣候導致自己的畫作發霉、脫色,讓他明白「原來藝術品也會生病」,當他向外求助後,又發現台灣修復人才和觀念缺乏。因此他退伍後曾到台南的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擔任助理,經日本修復師建議,他決定前往義大利攻讀修復,最後落腳在佛羅倫斯。
佛羅倫斯的私人修復工坊仍採師徒制,且以義大利人為主,台灣留學生要打入這個領域並不容易,「如果要錄取亞洲人,日本人是優先考量,台灣還常被誤以為泰國。」蔡舜任四處發送願意擔任免費學徒的傳單,跑了十多家才被錄用。但他每天的工作是搬東西、撿垃圾。如此枯燥的工作持續半年後,才獲得師傅信任,正式進入學徒訓練。「好學徒是沒有嘴巴,只用耳朵和眼睛去觀察和吸收。」
過去八年,蔡舜任曾參與幾項修復工作,包括二○○七年他到紐奧良協助修復因卡翠娜颱風受損的藝術品,二○○八年參與難得的烏菲茲美術館修復喬托畫作計畫,二○○九年進入荷蘭林保省修復中心修復典藏品,二○一○年獲荷蘭指派擔任上海世博荷蘭館的藝術品修護師。
蔡舜任二○一一年回台,他笑說,回台後心情常陷入混亂糾結:「修復是快樂的,但在台灣卻因人事問題帶來痛苦。相關單位要你訂出一套簡單的標準化流程,依此就能修復畫作、雕塑甚至廟宇神像,這是修復的大忌。即使兩幅都是莫內的《睡蓮》,修復方式會依狀況而有不同的處理方式。」
部落格流量自動點擊流量軟體網頁設計各種點擊付費廣告軟體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