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定斯基出生於莫斯科,早年學習了鋼琴和大提琴,這對於他後來嘗試將音樂展現在畫布有絕對的影響。他在近三十歲時,受到莫內﹝Claude Monet﹞的啟發,毅然決定從當法律教師的工作改當畫家。
二十世紀初,康定斯基到慕尼黑學習印象派繪畫,和當時新興的畫風。在 1900 年到 1910 年這段期間,他四處旅游,先後去了威尼斯、突尼斯、荷蘭、法國和俄國,一路吸收印象主義和未來主義的繪畫風格,從此對純粹顏色的力量有了自己的概念。康定斯基強調純色的心理效果,強調鮮紅顏色怎樣像號聲一樣使人動心,他相信通過這種觀念創作,進行心靈與心靈之間交流是可能而且必要的。
1911 年之後,康定斯基陸續結識馬蒂斯和克利等人一起創立表現主義團體「藍騎士」﹝Blue Rider﹞,並且共同辦畫展,也因為有他們的推動,表現主義得以盡情的發展。
到了 20 年代,康定斯基的作品有很大的改變,由早期的浪漫式幻想轉為幾何圖形的構圖。1922 年,他到包浩斯﹝Bauhaus﹞設計學院當教員時,正是他藝術創作的高潮時期。康定斯基對於包浩斯設計學院基礎課程的貢獻有兩個方面,包括分析繪畫和對色彩與形體的理論研究。他要求學生設計色彩與形體的單體,然後把這些單體進行不同的組合,從中研究形體與色彩的結構方式和產生的藝術效果。他的教學是從完全抽象的色彩形體理論開始,然後逐步把這些抽象的內容與具體的設計聯系起來。
康定斯基在他後期的創作中,融合了自己早期直覺式的畫風和後來的幾何圖形風格,這些無疑為他的作品增添了一種新的理念。他是一位能將色彩與音樂等同起來的畫家,讓人們能夠「聆聽」繪畫,「描繪」音樂。
構成第四號
﹝Composition IV﹞
1911 年
油彩‧畫布,159.5 x 250.5 公分
北萊茵‧西法登美術館,杜塞道夫﹝Dusseldorf﹞,德國
這幅畫有一個《戰鬥》的副標題,這使人很容易就理解該畫的含義:畫面是騎兵們的一場衝突,這場衝突透過抽象形式呈現,最後變成一種象形文字,或是變成一堆伸展開來的線條,而這些線條就像長矛一樣朝著戰鬥方向衝出去。那些線條也令人想起騎兵的形象,並且包含著一些幾乎是無色的形影,周圍是一系列使用色彩光譜繪製出來的斑痕,中間部位突顯出一座山峰似的圓錐形物體,從淺藍色頂端可以分離出兩棵樹幹的平行線條,這些線條穿過畫面空間,把畫面一分為二:圖面左邊是騎兵的戰鬥場面,右邊則是兩個臥倒的人像,顯示出和平、寧靜的氣氛來,並與左邊的場面互相對立。從畫面中我們所看到的構圖,這幅畫還不是完全的抽象化,雖然,它絕對已經走入了抽象化��範疇。
留言列表